一年一度的CERSAIE(博洛尼亞展)又到了,陶城君和小伙伴們也已經抵達意大利。9月23-27日,陶城報特邀米蘭3個知名設計機構Lombardini22、STUDIO?CR34、?Marta?Meda?architect?and?stylist,以及資深技術專家黃惠寧先生從專業視角解讀展會設計、產品,大家可以留意我們的系列報道。
歐文萊這是第二次參加博洛尼亞展。被問到參展計劃,歐文萊執行總裁汪加武很坦誠地說,“說實話,我們中國企業的展位都比較小,我覺得做概念展示也沒什么意義。還不如實在一點,老老實實把產品展示好”,他說,“我們就是去賣貨”。
這個答案,或許與其它一些品牌所思考的“墻外開花墻內香”、“傳播品牌”、“國際化”不同。事實上,從3年前的歐文萊灰,再到千人設計師大會,再到近一點的?“摸摸節”……歐文萊一次又一次創造話題,但核心都沒有偏離“促進成交”。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可以說歐文萊很“功利”;但話又說回來,不能賺錢、尤其是不能讓經銷商賺錢的品牌,是不是“耍流氓”?
歐文萊的“大商戰略”是要有“3個億元級別經銷商,30個3000萬級別經銷商”。我們或許也不得不承認,品牌的國際化,不是靠“展”出來,而是要靠“賣”出來。從這個角度講,博洛尼亞展是中國品牌的“試金石”,也是對團隊的一次檢驗和培訓。


今年,歐文萊的展位位于Hall32,Stand?B15,展館設計以“現代力量2.0”為主題,摒棄過多繁復的設計以及刻板的形式設計態度,采用素色瓷磚與自然元素相結合,在簡潔利落的空間中加入原木本色、及綠植為點綴,為空間注入生氣,營造簡約明快、輕松舒適的空間氛圍。

新一代素色現代磚是歐文萊本次展覽主推的產品,主打“量子灰”、“光年”、“哈瓦那”等。因空間使用了最簡單純粹的設計手法,再利用燈光照明和折射技巧使產品產生立體感,運用點、線、面的構成手法,將歐文萊產品富有產品語言的特點生動、直接地表現出來,充分展現其本身的細節和質感魅力,讓產品直接與參觀者對話。

據介紹,2018年歐文萊首次參加博洛尼亞展,當場便獲得了不少訂單,效果十分明顯。“我們參展博洛尼亞展并非為了展示品牌,而是想再找一些新客戶,或者為一些老客戶提供洽談的機會。”汪加武坦率地表示:“在意大利搞展會,如果不成交的話,我覺得意義不大。”
CERSAIE上,中國陶瓷企業的參展面積都比較小。“這么小的地方很難進行概念性的品牌展示,倒不如實在一點,把優勢產品展示出來,等于與客戶進行一個產品的鏈接。”汪加武說。
博洛尼亞展對中國陶企的“封鎖”,反過來,連續20多年前往意大利“朝圣”的中國陶瓷人卻也開始日益“自信”,有不少人認為,“博洛尼亞展沒什么好看的了”。
汪加武說,整體而言,中國陶瓷行業與意大利的差距仍然巨大,尤其是研發設計方面。每年博洛尼亞展會期間,歐文萊團隊還會前往薩索羅等地區,與設計企業、設計師進行深入交流。“基本上在現場我們就能夠確定下一個產品的研發方向。”
9月17日起,包括汪加武、品牌管理中心總經理梁雪青等在內的歐文萊30人的銷售、研發團隊將陸續飛往意大利,最遲將在那里待足半個月。梁雪青也補充說,雖然近一兩年來意大利陶瓷界也面臨創新困局,但應該認識到,“現在都進入‘微創新’時代”,他分析,接下來陶瓷產品將以人文創造為主,因為“仿天然材料已經仿得差不多了。”


馬來西亞生產基地已經試板
除了在博洛尼亞展遭遇“堵截”,中國陶企在搶占全球市場上的另一個痛點則是反傾銷。2019年9月9日,美國商務部發布公告,對原產于中國的進口瓷磚(涉案企業包括188家中國企業)作出反補貼初裁,裁定中國涉案企業獲得103.77%-222.24%的臨時反補貼稅率。有人開玩笑說,“除了非洲沒關稅,其他哪里都有關稅。”
此前我們曾經分析,相比唯美的“美國模式”、科達的“非洲模式”,歐文萊的“馬來西亞模式”更加輕資產。據了解,目前雙方合作已經進入試板階段。
“我們有銷售渠道。在當地找合作伙伴,主要是為其提供技術支持,把生產線升級”,?這種方式的好處是可以迅速切入,固定投資也比較少,風險相對可控,適合有出口渠道基礎的企業。

據分析,馬來西亞的瓷磚生產制造成本與國內相差不大,當地工廠生產的產品可以滿足美國市場的需求,但若想攻進歐洲這樣的高端市場,可能還有難度,“高端產品在中國生產;中低端產品在國外基地進行生產。這是個模式,我們會先試一下,如果可行的話,我們會按這個模式去開多幾個點,覆蓋不同的人群、國家。”
“正是因為難,所以要去做”
歐文萊早在十幾年前便開始生產以“黑白灰”為主色調的現代磚產品。汪加武坦言,歐文萊多年來以出口為主,擅長生產歐美國家生產的灰色調、素色調為主的產品。在國內亮面磚暢銷的時代,可謂是“用自己的弱勢與其它企業的優勢PK”,直到國內審美與國外同步。
“我們以前做國際貿易這么多年,被‘虐’得不行”,汪加武開玩笑地說,由于國外消費者對產品檢驗有特殊方式:用手摸,“摸一下感覺不行,就不要貨了”。由于這一套嚴苛的檢驗方式,大約在十年前,在大部分中國陶企仍停留用眼睛看花色的階段,歐文萊便被“逼”制定了一系列標準,以滿足用戶對質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