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把品牌放到設計師渠道進行光環加持,似乎是現代磚的另一個戰場,到底是現代磚產品需要打開設計師認知,還是設計師需要好的品牌產品去順應消費趨勢?在許多企業品牌思路那里還理不清,大家跟風做完產品之后,似乎又覺得該跟風去做一下設計師渠道。冷靜反思一下,如果對設計渠道作用沒有充分認知,大量跟風的現代磚會不會被玩掉到坑里去?
產品品牌有分三六九等,
并非所有都是設計師的菜
其實,那些已經鋪滿大街的同質產品很容易相互取替,選材層面通常沒設計師什么事,而所有別出心裁的設計,需要的總是些個性化的材質產品,去呈現或成就設計,大家應該清醒地看到:能給設計師作品下菜的其實更多是特色型產品。
忽視產品個性化內核,
就不具備設計價值
每個優秀的設計師都要面對浩瀚的瓷磚品牌材質庫,特別在專業細分、市場消費圈層日益明顯的大趨勢下,他們對一個品牌系統的產品個性化特性會更為關注。也就是說,只有具備了個性化內核的產品,才能產生足夠的設計價值。
隱含設計價值的產品
應該是什么樣子的?
打開設計渠道的正確思考方式,是要回歸產品原點,扎實地把材質角色做好。從這里開始,我們就有了思考:什么樣的產品是能破壁設計的產品?
從現代風進入,行業經歷了市場洗牌式的重構,一個曾經不被廣泛認知的產品品類成為行業的追逐目標,產品、展示、營銷合力開辟了一個增量市場。終端環節的市場商家最關心的仍是產品,是什么產品稱得上好產品,是什么產品對于渠道有設計價值,是什么品牌系統能確定性地創新產品并且帶領著迭代?
做產品看到大的趨勢重要,做產品能具備微觀體感更重要,也是我們通常說的把握做產品的感覺。消費升級之后,新中產愿意花更多的錢買更好的品質感,設計師愿意眾里尋她千百度地物色好材質,都是為實現設計專業效果。
業主為什么要為設計付費?因為設計師是專業的,設計師的專業性來自于他們長期投身設計與材質的反復操作當中,所謂10000小時理論,就是用時間沉淀了對產品的微觀體感,從而形成設計師對瓷磚產品的洞察力,一上手就能感覺到好或不好,并不需要大數據支持。
備受行業關注的歐文萊素色現代磚就是個典型的案例,近年布局市場及設計渠道獲得極好的反響,并不是他們營銷做得好,真正好的是他們的產品和做產品的思維。
歐文萊打磨新品是極有耐心和毅力的,產品定版從色彩、觸感、光感、功能等細節都是強迫癥式的反復微調,一定要找到那種非常舒適的體感效果,其實也在這過程中把他們自身的產品微觀視角錘煉出來了。這一點,就是對于設計師而言的設計價值,一方能做出好產品,一方能識別好產品,這種共性特點都是無縫對接的,以至于很多設計師用上這個品牌產品之后就容易上癮,并逐漸轉變成歐文萊的鐵桿粉絲,此類現象在歐文萊品牌渠道體系里很有普遍性。
產品做足人性化,
才能打動用戶
他們提出,產品不要教育用戶,不要把模式推給用戶,而要從用戶習慣出發,讓用戶對產品使用體驗得心應手、符合潛意識,這些點點滴滴的細節其實都被產品設計師不動聲響地藏到產品的每個局部當中。
從無數應用案例當中看到的,但凡用戶喜歡的產品不一定能清晰地分析出個所以,但往往通過各自的微感官為他們做出選擇,用戶如此,設計師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