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來到意大利博洛尼亞和薩索羅,每一趟從家出發,在路上時間就要花去24小時以上,這種疲憊感來多了的人都懂。
來朝圣的都已經老掉牙了,國人也已經習慣了博洛尼亞展這個角色的存在:它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我們都千方百計地想擊敗它,但它仍然是神一般的存在,所以我們無時無刻地在研究它的套路、出招方式。
也許,當有一天中國陶瓷行業不再把博洛尼亞當成對手或者老師了,而僅作為自己本色出演的一個國際舞臺,感受才不會那么復雜,才不會把自己變成一個營銷憤青。
在沒來之前,眾多媒體人都會問及我們參展的目的與意義,如果普世一點的回答當然就是我們來展示品牌、展示中國力量的啦,但其實我想說的是:我們是要來把產品賣出去的!
我覺得這才是參展博洛尼亞的真正意義回歸,來了不接訂單凈秀肌肉,就太花拳繡腿了,產品有沒有競爭力?夠不夠國際化?你賣來看看不就知道了嘛,國際買家們用錢投票才是檢驗你國際化程度的最有效說明,能證明你品牌國際化的必定是你實打實的產品售賣能力,而非叫喊能力。所以,博洛尼亞展可不是擠進來就完事的了,僅僅讓別人看到你,不叫國際品牌,讓別人花大錢買走你,才算國際品牌。
因為有了這個邏輯,所以我覺得我們一直對待這個全球頂尖級展會平臺的態度都無比務實,讓產品真正與國際市場對接起來是最核心的內容,然后才是博洛尼亞展的展示呈現。
霸氣的說,我們不是來做自嗨型的中國文化公益感化的,我們是要用比你厲害的產品來征服你們那幫小鬼鬼,讓你們心甘情愿掏錢買回去的。
所以,我們又回到這個中心點了——讓產品真正國際化!
每年展會前一個星期,我們都會先行一步出現在薩索羅周邊,會有數日連場的產品設計公司交流考察,從米蘭展到行業吸收、趨勢轉化,產品常常就這樣一步步落地、越來越清晰。
但這兩年,驕傲的意大利人越來越虛心了,他們努力想打破自己,然后又困在原有套路上折騰不休,似乎也有點抓不緊設計方向盤而走不出來。常常當你詢問他們觀點的同時,更多的他們會反問回來:你感覺是怎么樣的、你想要什么?這種越來越看不到趨勢痕跡的狀態,已經在越來越深地困擾著每一位曾經宛若明燈般的產品大神、設計大咖。
我們也在笑言,現在這個年代,靠意大利已經是靠不住的了,回去靠自己吧。
對于當下產品趨勢,我相信不會有代際性的突破,因為從設計題材來看沒有出現集中化的選材動向,從技術工藝層面沒有創新點助推,這兩條線都沒有能量聚焦的話,產品不會有大浪出現。
以往的每波產品潮的輪動,都主要是通過技術迭代去驅動,再經過設計與工藝的合體形成行業產品風口,當下是云淡風弱,沒有了產品大破大立的動能,漸漸轉向了對細節與文化路線的研究,轉向對產品表現力的研究。
我相信未來這也將會成為新常態,會有微創新持續疊加、累蓄能量的漫長過程,產品將從技術理性闖向感性微觀,追求更多打動人心的能力。
我所認為的如何是當下好產品呢?篇幅太長了,那就等我天亮后再議……